当前位置:首页 / 学校概况 / 历史沿革

常德市第七中学发展简史

发布时间:2014-09-17 06:39 作者:管理员 点击量:

坐落在常德市人民西路2777号的常德市第七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完全中学。她从1912年创办至今,经历了新旧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五迁校址(常德城区经历司湾、鼎城区沧浪乡唐家溪、太平乡的太平山、港二口乡桅子岗、大西门外现校址),五更其名(县立女子高级小学、县立女子初级中学、市立女子初级中学、市女中、市七中)。100多个寒来暑往,学校已由创办之初的女子高小演变为现在这所环境优美、教学设备先进、师资力量雄厚的新型的省级示范性高级中学。

一、峥嵘岁月,艰难创校

常德县立女子高级小学是在我国民主革命浪潮到来之时毅然肩负起民族重任,于1912年诞生。她为民族解放而生,为民族振兴而长。

1912年“女高”校址在常德城区的经历司湾(现常德市武陵区区委大院内)。每年春、秋两季各招一班学生,在校学生常年保持在140人左右。到1940年小学部撤消时为止,共毕业32个班,毕业生约1500人。“女高”一经建立,立即被推入到民主革命的浪潮之中。年轻的共产党员章致全、周子玉、欧阳曦等首任“女高”教师,他们在学校传播革命思想,推行剪发、放足,带领进步师生参加反日爱国活动。北伐军兴,“女高”师生积极支持革命,宣传革命、参加革命。1927年5月,许克祥在长沙制造“马日事变”后,驻常反动部队在常德包围所有革命团体,搜捕、枪杀共产党和进步人士。“女高”三班学生周凤鸣惨遭逮捕英勇就义。章致全、周子玉等党员师生死里逃生,流落异乡。时任校长的熊述皆先生系国共合作时期的国民党常德县党部执行委员(左派),因曾利用其身份掩护地下党湘西总指挥戴修文同志,也被抄家通缉,经托人打点,幸免于难,但已倾家荡产。学校后被改名为“常德县立女子初级中学”,校址未变。

“女高”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创立的。当时条件简陋,环境恶劣,学生不多,学校规模很小。全体“女高”师生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千辛万苦,让这所学校在风雨中慢慢成长起来。

二、风雨如磐,茁壮成长

任何新的生命只有经历了风雨才能成熟,“女中”就是在恶劣的环境下创建,在坎坷中成长起来的。这个新的生命在风雨如磐的抗日时期,没有被扼杀在摇篮当中,而是茁长成长,让人们看到了希望。

1939年暑假,日寇南犯湘北,常德告急,学校迁至距常德城百里之外的沧浪乡唐家溪,坚持正常上课。

1940年8月,校长周宝善以学校地处穷乡僻壤,交通不便为由,迁校于距城30里的太平乡(今太阳山),小学部至此停办。学校以明代古刹白鹿寺为校舍,暂借私立国维女校校具使用,艰苦办校。

1943年3月,日寇由荆江各渡口南犯,常德再次告急,学生纷纷离校,接任校长职务仅一个月的张楠先生,率无家可归的40余名学生,为避难转徙于常德前河沧浪乡、仙池乡等地,最后在港二口桅子岗租定乡绅唐伯云家宅26间,并新建8间茅屋作为校舍,4月1日即通告回家避难的学生来学校上课。同年11月,常德一度沦陷,校长张楠又率师生400余人避难于距校30里的枫树湾,12月,常德光复,学校才又迁回桅子岗。

1939年至1943年,是我国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也是女中开创以来最艰苦的阶段。这几年里,学校四易其址,师生颠沛流离,但由于陈中一等校长固守严谨的办学宗旨,延请各方热心教育的饱学之士任教,教学质量始终保持优良,教学秩序保持稳定。不仅如此,女中师生还积极参加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为唤起民众投入抗战,增强民众胜利信心做出了贡献。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学校奉命复员。于1946年2月迁回经历司湾原址,结束了长达6年的辗转迁徙。

在这风雨如磐的抗战期间,龙丕钦、陈中一、戴修鹭、张楠等多位校长,延聘陈琴石、刘承健、董作豪、李先治、陈凤灵、黄伯敏、龙学思、罗世泮、陈大刚、张钟灵、李子新、刘乃知、王才慧等许多有名望的教师,率全校师生于兵慌马乱、战火纷飞的岁月之中,艰苦挣扎,履险图存,渡过难关,为常德教育事业和女子人才的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在这期间,学校始终维持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00人左右的规模,共毕业29个班,毕业生约1500人。

三、解放以后,蓬勃发展

女中进步师生为迎接常德解放做了大量工作。1949年常德解放,8月,学校由军管会接管。学校更名为“常德市女子初级中学”,原校长张楠留任,同时派共产党员范群任副校长,校址仍在经历司湾。

解放初期,女中除了留用一些原有教师外,又陆续吸收了一批思想进步、学识丰富的教师来校任教,并于1950年在师生中建立了青年团组织,在党的领导与教育下,师生政治热情很高。抗美援朝运动开始,不少师生参加宣传,捐款购买飞机大炮,有的还报名参加志愿军。1950年和1951年两次的参干运动,适龄青年百分之百报名,先后有三十名学生进入军事干校学习,不少人走上了保卫祖国的岗位。1951年和1952年冬,先后有20多位教师参加地区组织的土改工作队到澧县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得到了锻炼,受到了教育。这一阶段,学校工作有很大变化:在教学内容上,去掉了内容反动的教材,增开了《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史》等课程,强调各学科教学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方法上,要求学习运用苏联的教育理论;在学生管理上,废除旧的训育制度,强调民主管理,师生平等,建立班主任制度,教师坚持用说服教育的方法教育学生,师生关系十分亲密。

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教育事业的逐步发展,女中学校规模也逐步扩大。1952年下期女中一次招进5个班,在校学生由原来300人左右一下增加到500人。为了解决校舍不够的矛盾,市政府将玛瑙巷原四维女中校舍拨给女中,名为女中分校。1953年下期又一次招进新生6个班。至1954年7月,学校已有13个班,在校学生达600多人。从1949年7月到1954年7月,历时5年的常德市立女子初级中学共有11个班,500余名学生毕业。

1954年,常德专署文教科决定在学校增设高中,并选定大西门外原私立春芳学校校址为新校址。并安排女中面向常德地区(含现在常德市及益阳地区)招收高中女生,学校成为常德地区唯一的女子完全中学,更名为“常德市女子中学”,并举校迁至大西门外新校址(即现校址)上课,调市委委员丁正同志任校长。

1956年学校建立党支部,丁正同志为第一任支部书记。1954年至1957年间,女中校舍增加很快。新建砖木结构教学楼3栋(18个教师),学生宿舍4栋(可容纳寄宿生700人),实验室一栋。教学设备、生活设施基本完善。在教学方面:教师钻研业务的风气十分浓厚,教学质量高。1957年女中第一届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在当年大专院校招生人数锐减的情况下,升学率仍然在50%以上。

1957年到1959年期间,全国上下开展了“反右”、“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等运动,有部分师生在运动中受到批评、处分或批斗。但这期间,学校规模仍在不断扩大,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1962年下期,常德专署决定将女中改为男女兼收的完全中学,定名为“常德市第七中学”。同年撤消常德市四中高中部,并入第七中学。改为常德市七中后,学校狠抓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稳步上升,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在1954—1962年期间,学校保持20—24个班的规模,8年间共有高中19个班,初中37个班毕业,毕业生约2800人。

四、十年浩劫,饱受摧残

解放以后学校得到蓬勃发展,学校已经初具规模,但是不久文化大革命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学校一度成为内乱、内战、批斗的场所,学生被愚弄,教师受摧残,设备遭破坏。大部分教师下放到农村或受“审查”,学生入学凭推荐,在校大部分时间用于挖防空洞,学工、学农、学军。学制缩短为初高中各两年,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1975年在蔡家岗公社建立了一所农村分校,轮流安排一个班的学生在校上课和劳动,这个分校到1978年才撤消。

“十年浩劫”,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被打乱,师生没有能正常上课,教学质量也被忽略,学校规模很难扩大,在这场运动中学校饱受摧残。直到1976年10月,党中央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后,学校党政负责人戴梅魁、李仲麟等同志,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拨乱反正,率先收回一批受过错误批判和处分的骨干教师,学校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教育教学上来。直到高考制度恢复,这才重新激起了教师工作热情和学生学习积极性,连续几年高考成绩斐然,升学率高,且有不少学生考上北大、清华、中国科大等一流大学,学校得到上级嘉奖,获得“常德地区高考成绩优异”的奖旗。

至此,以方用、丁为戊、李先治、丁右林、易元良、胡应培、单小汀、龚纯孝、陈克理、常弼良、吴荣斌、堵祖伦、吴景岩、聂欲沂、易继法、陆成本、李国璜等为代表的名优教师,为学生、为社会所称道,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了丰碑,为学校的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五、新的时期,特色见长

新时期,上级根据干部“四化”要求,全面调整了学校领导班子。刘金城校长上任以后,向全体师生提出了“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奋发图强,振兴七中”的总体目标,在刘金城校长的带领下,常德七中开始以崭新的姿态向前迈进。1994年8月—2003年7月,石振亚担任校长期间,带领师生员工一步一个脚印前进。学校规模逐步扩大,到2002年,学校已有49个教学班,在校生近2000多人,校园面积130余亩,校园建设发展很快,建有自强楼、芙蓉楼、科教楼、图书馆、双馨楼、学生公寓等现代化教学中心、科教中心、艺术培训中心和生活服务中心,校园美化、绿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被评为省园林式单位。

如何将学校办出特色来,一直是几代七中人的致力追求。他们认为,特色就是学校的品牌,一所没有特色的学校是很难叫的响的。于是以石振亚为首的学校领导明确了“按教育方针育人,凭师生素质立校”的办学原则,“努力培育现代人、文明人、成功人”的育人目标,提出了“德育为首,全面发展,心育深入,艺术见长”的办学目标,并经过认真的分析和论证,最终把七中的特色定位在“艺术”上,要把七中办成培养艺体人才的摇篮。

一整套关于创办艺术特色学校的实施方案很快出台,七中人开始了“特色”之路的艰难历程。音乐、美术、体育学科老师不够,校领导便分头行动到省内外的高等学校去“觅”,到市内外的高等学校去“挖”,终于网来了一批教学能手。

为了锻造出艺体名师,学校采取了“走出去,请近来”的办法,每年都安排艺体老师到湖南师大进修学习,有的还被送到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带薪深造,同时,学校每年都要聘请省内外一些知名专家教授来校讲课,中央美院的王维新教授、湖南师大的朱辉教授等都是七中讲台上的客座老师。

办艺术特色学校,没有艺术楼不行,为了修建艺术楼,学校克服了很多困难,想尽了办法,到处筹资,可以说是历经千辛万苦才把艺术楼建起来。这座楼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投资达400多万元,能够满足音、美教学及兴趣班的培训需要:拥有5间大画室的美术培训中心,绘画所需各种用具一应俱全,无论是学素描,还是学色彩工艺,都有专门的学习场地。15个琴房,10多台钢琴,近100件古筝、手风琴、电子琴、管乐器等乐器,加上一个设施一流仅灯光音响就花了60多万元的400平方米演出大厅。

当硬件和软件都达到一定水平,艺术教育日显特色时,七中迎来了一件让他们兴奋不已的喜事:2000年5月18日,一块“湖南师大艺术学院常德附中”的牌子挂上了七中的大门,莫道宏、邹克忠等市级领导特意前来授牌,从此,七中成了湖南师大的教育基地和实习基地,七中学子也提前享受到了高校的艺术教育。

经过在特色道路上艰苦奋斗了十多年,常德市七中终于形成了特色,办出了实效,成了一所名副其实的艺术特色学校,成了培养艺体人才的摇篮。

除了艺术方面,学校在德育和心育方面也颇有特色。在德育方面:学校实行规范化管理。在教育内容上,学校构建了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的教育体系。学校还率先参加了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主办的“九五”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实验。一系列的德育工作促进了学校文明校风的形成,学生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多年来,没有任何严重违纪事件发生,综合治理工作受到上级的表彰。心育方面,学校加强了心理教育,是国家教育部“九五”、“十五”重点科研课题“中学协同教学与心理发展”的重点实验学校。学校为学生建立了心理档案,举办心理教育讲座,开展心理咨询,2000年,学校与市教科所心理学会共同举办了全市心理学会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学校实验课题获省教研成果二等奖、市一等奖。

学校先后被授予湖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湖南省文明建设单位、湖南省艺术教育先进单位、湖南省文明卫生单位、湖南省园林式单位、湖南省重点中学(现更名为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常德市双文明建设标兵单位、常德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2003年以来,学校规模不断扩大。现在学校占地面积14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60000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27658平方米,办公用房867平方米,生活用房7100平方米,其他用房1525平方米。体育场馆、体育器材、音乐器材、美术器材、理化生实验仪器均已配备并达国家标准。学校教学设施先进,拥有现代化的电脑房、语音室、校园局域网。图书馆藏书丰富,藏书约10万余册。学校还装备了闭路电视系统和校长办公系统。学校现已发展到54个教学班,高中42个教学班。教职员工230名,高级教师64人,教师党员105名。学校现有学生3031名。“以发展为主题、以教学为中心、以艺术为特色,以创新为重点、以管理为依托”,这是李中英校长的办学主张。在正确的办学思路指导下,学校各方面成绩斐然。

特长班规模由小到大,整个校园浸透着浓浓的艺术氛围,教学楼走廊、楼梯口、宣传栏到处挂着艺术班学生作品,并不时更换。目前,艺术特长生已达500多人,已呈现规模效应的发展趋势。近年来,仅艺体特长生就为学校捧回200多个奖项,其中既有全国的大奖,也有省级的奖励。

学校仍把德育放在首位,对学生的管理上,确保了学生重大违纪率控制在1%以下,违法犯罪率为零,安全率达到100%,全校优秀班级达标率保持在35%以上,不合格班级为零;学生品行优良率达90%以上。学校组织了一系列的德育教育活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管理,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学校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深入开展师德教育,弘扬“不忘忧患,牢记责任;为人师表,德业双馨,团结协作,艰苦奋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七中精神,认真学习、宣传、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全体教师都能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投入意识。一年来,学校一直坚持以创文明校风,树师表形象为重点,强化师德教育,做到依法执教,廉洁从教,文明施教。

100多年来,学校培养出大量人才。现已为国家输送了3万多名合格毕业生,其中有高级教师、大学教授、著名医生、国家干部、企业家、知名学者、科学家、作家、文艺工作者等。全国优秀青年企业家——湖南洞庭水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罗祖亮,中校特级飞行员郑小龙,湖南农大廖晓兰教授,博大资本国际有限公司主席胡野碧,集连投资有限公司首席行政官李灵修,哈佛大学生物系博士后戴勇,著名歌手陈思思,著名模特瞿颍等都是从这里走出去。

风雨沧桑,优秀而厚实的文化在这里层层积淀;凯歌不绝,难以胜数的经世之才从这里走出去,逝者如斯,精神犹在。常德市第七中学已由当年一所简陋的小学发展成为今天这所教学理念先进、师资力量雄厚、硬件设施完善、教学方法独到的现代化学校。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在“科教兴国”的政策鼓舞下,常德市七中一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