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校园动态 / 校园快讯

110周年华诞 | 七中记忆:穿越三个年代的印记

发布时间:2022-10-26 08:37 作者:管理员 点击量:

(通讯员 周晖)1980年,我调到了常德市七中,直到2003年离开三尺讲台,在七中工作了24年。其间,担任了7届初中班主任、语文教学及一届两个平行班的语文对比教学试验。24年的七中教学生涯中,经历了三个年代: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00年代。三个年代的七中工作经历,让我见证了七中的“艰苦办学”“特色兴校”“合力创重”三个难忘的阶段,感受到了它由弱到强发展进程中变革的神奇魅力。8000多个日子的杏坛耕耘,留给我深深的印记,它令我对这所有着光荣革命传统并为之抛洒过汗水、倾注了心血的百年名校无比的挚爱。

时光流逝,每当转悠于现今气象万千的美丽校园,回眸我所经历的三个年代的一幕幕往事,便如同走进了电影中的“蒙太奇”!

艰苦办学

 1980年是恢复高考后的第四年,我从市四中上完高一调到七中时,七中高中部每个年级才2个班,而初中则有4——6个班,全校20多个班级。我接任了初二103班班主任及语文。

那时,七中的硬件建设比较差:最好的是三栋50年代初期“苏联专家”援建的两层红砖楼(现在保留的“双馨楼”便是);另外就是两栋平房及两层楼长排教室了。老师办公室有的甚至在狭小的楼梯间。教室很破旧,有次刮大风,覃事伟老教师在我们班上数学课,他走下讲台,讲着讲着,右前玻璃窗框被风刮倒,险些砸在他头上。学校的“礼堂”是一个大的老平房,土地面,全校学生开大会就在此,老师元旦活动就在地面中央烧一堆炭火,大家围着炭火唱呀跳呀,自娱自乐。老师的宿舍基本上都是平房,且是单间。操场呢,就在现大操场处,但小得多,还是一上一下两个相连,为了平整操坪,师生齐动手,自带工具,一锄锄一铲铲地挖,一斗车一斗车地拉,硬是把它挖开填平扩成了现在的大操场。现在的科教楼地面,原来是“防空洞”和一个小水塘及菜地,也是师生们课余“改造”平整的,后来在此建起了“科教大楼”。为绿化校园,学生们自发凑钱买树苗,在教室后面围墙边栽树。老礼堂拆除后,一堆堆废墟,师生们挑的挑、拉的拉斗车,把砖瓦废物运走,为学校建设人人出力,艰苦办学,使校园一步步改观着。

特色兴校

七中处于西郊“城乡结合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社会上流传着这样的招生“顺口溜”:y中选,l中挑;剩下的七中包。足见高中生源有多差,有人甚至戏称七中为“第三世界”。当时刘金城、刘钦美先后任校长、书记,他们向全体师生提出了总体目标: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奋发图强,振兴七中。为了杀出重围,校领导决定另辟蹊径:办艺术特色学校。石振亚任校长后,“办艺术特色学校”便成了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教学一线走出来的他,深知一个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必须有自己的亮点与特色。以当时生源条件,光靠从文化课要质量谈何容易!那时,教育部倡导学生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极具与时俱进精神的石校长与当时的校领导班子商量后决定:“七中要走‘特色兴校’之路,把‘美术’作为主要特色来发展。”于是,80年代末,美术开启特色,七中在全市所有中学中,率先开办了一个美术专业班,首届招收了20名美术高中生,杨明孝开先河,担任美术专业班指导老师。

美术班初创时,美术设施一无所有,要白手起家。由于教学经费很困难,美术教学写生用具等于零。没有画板,杨明孝老师将自己月工资的一半购买了3块大三合板制作成了20块写生画板,供学生写生用;没有写生教具,学生从自己家里带来了坛坛罐罐、杯杯瓶瓶等生活用具到美术室,作为静物写生。经过辛苦努力,学生绘画能力不断提高。1987年高考,结果石破惊天:20名美术生参加大学美术专业考试,三分之二的学生专业合格;通过文化统考,13名学生被高校美术专业录取。“开办特色班”——“第一炮”在常德市七中打响了!

1990年,美术专修班应运而生,报考七中美术专修班的学生逐年增多。学校举起了“德育为首,全面发展,艺术见长”的大旗,七中走出了低谷。

每年到高三时,学校分别组织美术高考班学生先后赴岳阳师院美术系、湖南轻工学院美术系、湖南师大美术学院参观学习,并先后请美院朱辉院长,曲湘建、陈和希副院长,黄珂、李朋林、任家臻教授来七中示范、讲课;还邀请了朱辉院长、聂南溪副院长、李朋林教授随美院大四毕业生来七中实习。由此,专业生受益多多,家长满意,社会反响好。随着美术专修班的开办成功并做大做强,音乐、体育专业班也欣然开办并走红,80年代走出了亚洲名模瞿颖,90年代初走出了著名歌唱家陈思思以及后来的“快乐男声”王栎鑫。“特色兴校”不断地提高了学校声誉。以致逐渐成为名扬湘西北的艺术特色学校。

合力创“重”

 90年代初期开始,七中在加大抓“特色兴校”力度的同时,注重了“向文化课要质量”。1994年,以石振亚为首的新的领导班子鲜明地提出了我校的办学原则:按教育方针育人,凭师生素质立校。在我的印象与经历中,学校采取了“教师比武课”、“学生研究性学习”、学科“实验课题”等形式,教研、教改氛围甚浓。大家都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争创湖南省重点中学(即现在的“示范性高中”)。

1989年至1991年,学校没安排我当班主任,交给我一个任务:对同年级两个平行班进行不同方式的对比教学:初155班仍进行传统模式的教学,而154班进行“快速作文”实验(15分钟内“快速审题、快速构思、快速成文”450字以上),这一实验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以致于吸引了市里其他中学语文老师前来听课。就是在听课老师当堂出作文题的环境下,学生最快11分钟完成,15分钟时,全班51人全部举手写完,并可任意指定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作文兴趣上来后,语文整体水平也提高了,中考成绩快速作文实验班比传统方式教学班平均分高出了7分。在此基础上,下一届接手初171班时,石校长引进了“全国作文三级训练实验”课题(观察——分析——表达)在我们初一年级的三个班由三位语文老师进行试验。那时,实验主管部门(北京)每两年开一次全国性的作文研讨会。我先后参加过在湖南张家界、浙江宁波、东北牡丹江、河北石家庄的会议,学校经费困难,每次开会不仅没拿出差补贴,还自掏腰包交部分会务费。但仍心甘情愿,因为能开阔眼界,学他人所长,促自身教学。这项试验,我延续了三届。其中初190班中考语文成绩居武陵区所有中学第一。这个课题,也荣获常德市教改课题研究二等奖,是武陵区唯一的奖项。

我们还在初高中开设“研究性学习”课,学生走出去,广泛开展社会调研,杨欢老师带领化学兴趣小组学生去河洑山探寻“常德历史上有无火山爆发”,居然找到了一块“火山石”,小小的火山石,证明了常德曾有过火山爆发的历史,后查阅资料,印证了此点。学校开办“研究性学习展览室”,“火山石”还被展出过。

90年代初至00年代初,是七中参与实施全国“八·五”研究课题“素质教育与心理发展”时期,校领导提出并完善了“德育为主,全面发展,心育深入,艺体见长”的办学宗旨,石校长亲自主持,政教处挂帅,班主任上阵,学生全员参与课题实验。该课题要求将心理教育融进学科中,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全方位地提高学生能力,施展其才华,并塑造学生健康美好的心灵。为精准地开展课题研究,学校安排政教处钟广君等三位课题指导者先后去了华中师大、湖南师院学习。我带的初209班参与该课题实验。通过实施,学生学习自觉性、自控力普遍增强,我曾三次去长沙长郡中学参加全国性的课题学科比武课和论文交流,一去就是四五天,而学生在没有班主任管理的情况下,自己管理好自己,始终保持了班级的“流动红旗”。期中和期末考试,率先进行“无人监考”,常德电视台还来班进行过采访并报道。毕业时,该班被评为全校33个班中唯一的“双文明班”。

学校领导身先士卒,石校长亲自带队去长郡中学参加比赛,在石校长和课题组的鼓励、帮助下,我的作文教学“形象思维训练”及课题研究论文先后获得一等奖。1993年,学校给我记了三等功。

经过七中人近十年的艰辛努力,2003年终于“创重”成功,实现了几代七中人的梦想!当“湖南省重点中学”的牌子挂上七中校门时,全校沸腾了!一所“第三世界”蝶变为“省重点中学”,其苦、其甜,只有七中人明白!

从1980年到2003年,在七中的24年,是我人生的一份特殊“财富”,不仅穿越了三个时代,更是穿越了思想和精神。它,弥足珍贵!